蔬菜园艺学吴耕民PDF下载,蔬菜园艺学研究史料

简介:

吴耕民是中国近代园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园艺学家、教育家。他1917年赴日本兴津园艺试验场研修园艺,1920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园艺教学与科研,先后在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创建了中国首批高等院校园艺系。他毕生致力于园艺学科建设,足迹遍布全国十余省份调研果树蔬菜栽培经验,并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

《蔬菜园艺学》初版于1936年,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蔬菜栽培学专著,也是中国现代园艺学科最早的教科书。该书结合了吴耕民在日本的学习成果、欧洲考察经验(1929-1930年赴英法德等国)以及对中国本土蔬菜栽培的调查研究,系统总结了当时欧亚两洲的先进技术。书中详细记述了80余种中国蔬菜的栽培技术,包括大白菜、榨菜、茭白等40余种中国特有蔬菜,并科学总结了民间传统栽培方法。

截图:

蔬菜园艺学吴耕民PDF下载,蔬菜园艺学研究史料插图

目录:

总论 48
第一章 蔬菜园艺之意义与范围 48
第二章 蔬菜之分类 50
(一) 以对气候之适应力为基础之分类法 50
(二) 以需要光线之强弱为基础之分类法 50
(三) 以植物自然分类为基础之分类法 51
(四) 以植物之形态及性质为基础之分类法 53
(五) 以需要部分为基础之分类法 55
第三章 蔬菜对人类生活上之价值 58
(甲) 简接效能 58
一 兴奋作用 58
二 消化作用 59
三 解毒作用 60
(乙) 直接效能 60
第四章 蔬菜园艺经营法 63
第一节 蔬菜园艺经营之性质 63
第二节 蔬菜园艺之方式 66
第三节 菜园经营法 69
一 怜接都市之地方 70
二 距都市数里以内之地方 70
三 距都市数十里以上之地方 72
第五章 蔬菜园艺之经营要素 75
第一节 气候 75
第二节 土质 76
第三节 位置 79
第四节 肥料 80
第五节 种子 81
第六节 劳力 84
第七节 资本与技能 85
第六章 苗床与育苗 86
第一节 温床 86
第一 温床之位置 86
第二 风障 87
第三 温床之种类 87
第四 温床之配置 92
第五 温床之装置 93
第六 酿热物 94
第七 酿热物之用量 96
第八 酿热物垫入温床之方法 99
第九 培养土 99
第二节 温床之管理 100
第一 应用温床播种之主要蔬菜类 101
第二 播种及移植 101
第三 灌水与通风 103
第四 防寒与补温 105
第三节 冷床 105
(一) 平床 105
(二) 沟床 106
(三) 围绕床 106
(四) 板床 106
第七章 蔬菜温室之构造 108
第一节 土温室 108
第一 土温室之构造 108
第二 土温室加温之火炕 111
第二节 玻璃温室 113
第一 玻璃温室之形式及构造 113
第二 加温装置 116
第八章 蔬菜园之作业与管理 119
第一节 整地及准备 119
第二节 播种 119
第三节 移植 121
第四节 灌水 122
第五节 中耕除草 123
第六节 支架 125
各论 128
第一部 根菜类 128
第一章 萝卜 131
第一节 性状 131
第二节 原产地及原种 132
第三节 用途 132
第四节 品种 133
第五节 风土 148
第六节 萝卜生苦味辣味及破裂原因 149
第七节 前后之作物 150
第八节 种子 151
第九节 播种 152
第十节 肥料 153
第十一节 管理 154
第十二节 收获及贮藏 155
第十三节 病虫害 156
第十四节 主要烹饪及制造法 159
第二章 芜菁 161
第一节 性状 161
第二节 原产地及用途 162
第三节 品种 162
第四节 风土 166
第五节 前后作物 166
第六节 种子 166
第七节 栽培法 167
第八节 肥料 168
第九节 管理 169
第十节 收获及贮藏 169
第十一节 主要制造法 170
第三章 胡萝卜 171
第一节 性状 171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172
第三节 品种 172
第四节 风土 175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175
第六节 种子 175
第七节 栽培法 176
第八节 肥料 177
第九节 管理 178
第十节 收获及贮藏法 178
第十一节 病虫害 179
第十二节 主要制造法 181
第四章 牛蒡 182
第一节 性状 18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183
第三节 品种 183
第四节 风土 185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185
第六节 种子 186
第七节 肥料 187
第八节 管理 188
第九节 收获及贮藏 189
第十节 病虫害 189
第十一节 主要制造法 190
第五章 甘薯 192
第一节 性状 192
第二节 来历用途及特点 193
第三节 分类 194
第四节 品种 195
第五节 风土 197
第六节 前后之作物 198
第七节 种薯 198
第八节 苗养成法 199
第九节 苗之栽植 203
第十节 肥料 206
第十一节 管理 207
第十二节 收获 207
第十三节 病虫害 208
第十四节 贮藏法 209
第十五节 主要烹调制造法 210
第六章 山药 212
第一节 性状 21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213
第三节 品种 214
第四节 风土 216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216
第六节 繁殖法 217
第七节 栽植 219
第八节 肥料 220
第九节 管理 221
第十节 收获及贮藏 221
第十一节 病虫害 222
第十二节 主要烹调法 223
第七章 根菾菜 225
第一节 原产地性状及用途 225
第二节 分类及品种 226
第三节 栽培及贮藏法 229
第四节 采种法 230
第五节 病虫害 230
第六节 主要烹调法 231
第八章 波罗门参 232
第一节 原产地及性状 232
第二节 品种 232
第三节 栽培法 233
第四节 采种法 234
第五节 主要烹调法 234
第九章 菊牛蒡 235
第一节 原产地及性状 235
第二节 栽培法 236
第十章 亚美利加防风 237
第一节 性状 237
第二节 原产地及用途 237
第三节 品种 238
第四节 栽培法 238
第十一章 根芹菜 239
第一节 性状 239
第二节 品种 239
第三节 栽培法 240
第十二章 芜菁甘蓝 242
第一节 原产及性状 242
第二节 栽培法 243
第十三章 辣根 244
第一节 性状 244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245
第三节 栽培法 245
第十四章 荳薯 246
第一节 原产及性状 246
第二节 栽培法 247
第二部 茎菜类 248
第一类 地下茎类 249
第一章 马铃薯 249
第一节 性状 249
第二节 原产及来历 251
第三节 用途 252
第四节 品种 252
第五节 气候 255
第六节 土质 256
第七节 前后之作物 256
第八节 繁殖 257
第九节 栽植 259
第十节 肥料 260
第十一节 管理 261
第十二节 收获 262
第十三节 贮藏 263
第十四节 病虫害 263
第二章 芋 265
第一节 性状 265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266
第三节 品种 266
第四节 风土 267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267
第六节 种芋 268
第七节 栽植 268
第八节 肥料 69
第九节 管理 69
第十节 收获 270
第十一节 主要烹调法 271
第三章 姜 272
第一节 性状 27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272
第三节 品种 273
第四节 风土 273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274
第六节 种姜 274
第七节 栽植 274
第八节 肥料 275
第九节 管理 276
第十节 收获 277
第十一节 干姜制造法 277
第十二节 主要制造法 278
第四章 草石蚕 280
第一节 性状与原产地 280
第二节 栽培法 281
第五章 菊芋 282
第一节 性状及原产地 282
第二节 用途 283
第三节 栽培法 283
第六章 藕 284
第一节 性状 284
第二节 原产地及用途 286
第三节 品种 287
第四节 风土 287
第五节 繁殖法 288
第六节 种藕 288
第七节 栽植 289
第八节 肥料 290
第九节 管理 290
第十节 收获 291
第十一节 病虫害 291
第十二节 主要制造与烹调法 291
第七章 慈姑 293
第一节 性状 293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294
第三节 品种 294
第四节 风土 295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295
第六节 种慈姑 295
第七节 栽植 296
第八节 肥料 296
第九节 管理 297
第十节 病虫害 297
第十一节 收获及贮藏 297
第八章 荸荠 299
第一节 性状 299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299
第三节 品种 300
第四节 风土 300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300
第六节 种荸荠及育苗 301
第七节 栽植 301
第八节 肥料 302
第九节 管理 302
第十节 收获及贮藏 303
第九章 洋地栗 304
第一节 原产及性状 304
第二节 栽培法 304
第十章 洋葱头 305
第一节 性状 305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05
第三节 分类及品种 306
第四节 风土 311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311
第六节 种子及播种期 311
第七节 繁殖 312
第八节 苗之栽植 314
第九节 肥料 315
第十节 管理 315
第十一节 病虫害 316
第十二节 收获 318
第十三节 贮藏法 318
第十四节 主要制造及烹调法 319
第十一章 百合 320
第一节 性状 320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21
第三节 种类 321
第四节 风土 322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322
第六节 种百合养成法 323
第七节 种百合之栽植 324
第八节 肥料 325
第九节 管理 326
第十节 病虫害 326
第十一节 收获及贮藏 327
第十二节 主要制造及烹调法 328
第十二章 薤 329
第一节 性状 329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29
第三节 风土 330
第五节 栽植及管理 330
第六节 肥料 331
第七节 收获 331
第八节 主要制造法 331
第十三章 大蒜 332
第一节 性状 33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32
第三节 栽培法 333
第四节 主要制造法 336
第二类 地上茎类 338
第十四章 石刁柏 338
第一节 性状 338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39
第三节 品种 340
第四节 风土 341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341
第六节 繁殖法 341
第七节 栽植 343
第八节 肥料 343
第九节 管理及病虫害 344
第十节 软化及收获 345
第十一节 主要制造及烹调法 345
第十五章 土当归 347
第一节 性状 347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48
第三节 品种 348
第四节 风土 349
第五节 繁殖 349
第六节 栽培管理法 350
第十六章 笋 352
第一节 种类及性状 35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54
第三节 风土 355
第四节 繁殖法 355
第五节 栽植期及栽植法 356
第六节 肥料 356
第七节 管理 357
第八节 收获 361
第九节 主要制造及烹调法 361
第十七章 茭白 363
第一节 性状 363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64
第三节 栽培法 364
第十八章 苋菜茎 365
第一节 性状 365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65
第三节 品种及种类 366
第四节 栽培法 367
第五节 主要制造法 368
第十九章 莴苣笋 369
第一节 性状 369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70
第三节 风土 370
第四节 栽培法 370
第五节 主要制造法 371
第二十章 榨菜 372
第一节 性状 37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72
第三节 品种 373
第四节 风土 373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373
第六节 采种 373
第七节 播种 373
第八节 栽植 374
第九节 肥料 374
第十节 管理及病虫害 374
第十一节 收获 374
第十二节 榨菜制造法 375
第二十一章 球茎甘蓝 379
第一节 性状及用途 379
第二节 品种 380
第三节 栽培法 381
第二十二章 蒲菜 382
第一节 性状 38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83
第三节 繁殖法 383
第四节 栽培法 384
第五节 蒲菜二年间收益 385
第六节 蒲菜地窑软化法 386
第二十三章 蘘荷 387
第一节 性状 387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87
第三节 风土 387
第四节 栽培法 388
第三部 叶菜类 390
第一节 熟食叶菜类 396
第一章 白菜 396
第一节 性状 397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397
第三节 分类及品种 397
第四节 风土 408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409
第六节 采种 409
第七节 播种 410
第八节 肥料 411
第九节 管理 413
第十节 病虫害 414
第十一节 收获 414
第十二节 贮藏 415
第十三节 主要制造法 417
第二章 雪里蕻 420
第一节 性状 420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20
第三节 风土及前后作物 420
第四节 采种与播种 421
第五节 肥料 421
第六节 管理 422
第七节 收获 422
第八节 主要制造法 422
第三章 芥菜 424
第一节 性状及用途 424
第二节 栽培法 424
第三节 收获及制造 425
第四章 大芥菜 426
第一节 性状 426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26
第三节 品种 426
第四节 栽培法 427
第五章 苔菜 428
第一节 性状 428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28
第三节 品种 428
第四节 栽培法 429
第六章 甘蓝 431
第一节 性状 431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31
第三节 分类 432
第四节 品种 434
第五节 风土 437
第六节 前后之作物 437
第七节 采种法 439
第八节 种子之良否与播种量 443
第九节 播种期 443
第十节 养苗法 444
第十一节 苗之栽植 446
第十二节 肥料 446
第十三节 管理及病虫害 447
第十四节 收获 448
第十五节 贮藏 449
第十六节 主要制造及烹调法 449
第七章 抱子甘蓝 451
第一节 原产地性状及用途 451
第二节 品种 452
第三节 风土及前后作物 452
第四节 种子 453
第五节 栽培法 453
第八章 羽衣甘蓝 454
第一节 性状及用途 454
第二节 品种 454
第三节 栽培法 455
第九章 菠菜 456
第一节 性状 456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56
第三节 品种 457
第四节 风土 458
第五节 前后作物 458
第六节 种子 458
第七节 播种 459
第八节 肥料 459
第九节 管理及病虫害 460
第十节 收获 461
第十一节 主要烹调法 461
第十章 菾菜 462
第一节 性状 46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62
第三节 品种 463
第四节 栽培法 463
第十一章 茼蒿 465
第一节 性状 465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65
第三节 栽培法 465
第十二章 蕹菜 467
第一节 来历及用途 467
第二节 栽培法 467
第十三章 蒪菜 468
第一节 性状 468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68
第三节 栽培法 469
第十四章 款冬 470
第一节 原产地及性状 470
第二节 栽培法 471
第十五章 食用蓟 472
第一节 来历及性状 472
第二节 品种 472
第三节 栽培法 473
第十六章 冬寒菜 474
第一节 原产及性状 474
第二节 栽培法 474
第十七章 滨菜 475
第一节 来历及性状 475
第二节 品种 476
第三节 栽培法 476
第四节 软化法 477
第十八章 食用大黄 478
第一节 性状 478
第二节 品种 479
第三节 栽培法 479
第四节 软化法 480
第五节 收获 480
第六节 果膏之制造法 481
第十九章 蕃杏 482
第一节 性状 48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82
第三节 栽培法 483
第二十章 紫背天葵 484
第一节 性状 484
第二节 栽培法 484
第二十一章 酸模 486
第一节 性状及种类 486
第二节 栽培法 488
第二十二章 落葵 489
第一节 种类及性状 489
第二节 栽培法 490
第二十三章 碱蓬 491
第一节 性状 491
第二节 栽培法 491
第二十四章 蕨 492
第一节 性状 492
第二节 栽培法 492
第三节 主要制造及烹调法 493
第二 生食叶菜类 494
第二十五章 莴苣 494
第一节 性状 494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495
第三节 分类及品种 495
第四节 风土 500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500
第六节 种子 501
第七节 播种期 501
第八节 育苗法 502
第九节 栽苗 502
第十节 肥料 502
第十一节 管理及病虫害 503
第十二节 收获 503
第十三节 主要烹调法 503
第二十六章 苦苣 504
第一节 性状 504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04
第三节 品种 505
第四节 风土及前后作物 507
第五节 种子 507
第六节 育苗及栽植 507
第七节 管理 508
第八节 软化法及收获 508
第二十七章 野生苦苣 510
第一节 来历及性状 510
第二节 用途 510
第三节 品种 511
第四节 栽培法 512
第二十八章 蒲公英 514
第一节 原产地及性状 514
第二节 栽培法 515
第二十九章 野苣 516
第一节 性状 516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16
第三节 栽培法 517
第三 香辛叶菜类 518
第三十章 大葱 518
第一节 性状 518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19
第三节 品种 519
第四节 风土 521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521
第六节 种子 522
第七节 播种期 523
第八节 养苗法 524
第九节 栽植 525
第十节 肥料 526
第十一节 管理 528
第十二节 收获 528
第三十一章 韮葱 530
第一节 性状 530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30
第三节 品种 531
第四节 风土 532
第五节 栽培法 532
第三十二章 分葱 533
第一节 性状 533
第二节 苗养成法 533
第三节 定植及管理 534
第三十三章 丝葱 535
第一节 原产及性状 535
第二节 栽培法 535
第三十四章 细香葱 536
第一节 来历及性状 536
第二节 栽培法 536
第三十五章 韮菜 537
第一节 性状 537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37
第三节 栽培法 538
第四节 软化法 538
第五节 制造及烹调法 540
第三十六章 芹菜 541
第一节 性状 541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41
第三节 品种 542
第四节 风土及前后作物 543
第五节 种子与播种期 543
第六节 育苗法 544
第七节 苗之栽植 544
第八节 肥料 545
第九节 管理及病虫害 545
第十节 软化法 546
第十一节 收获 547
第三十七章 香芹菜 548
第一节 性状 548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48
第三节 品种 549
第四节 栽培法 549
第三十八章 鸭儿芹 550
第一节 原产及性状 550
第二节 栽培法 550
第三十九章 水芹 552
第一节 原产及性状 552
第二节 栽培法 552
第四十章 芫荽 555
第一节 原产及性状 555
第二节 栽培法 556
第四十一章 独行菜 557
第一节 原产地及性状 557
第二节 栽培法 557
第四十二章 豆瓣菜 559
第一节 来历及性状 559
第二节 栽培法 560
第四十三章 香椿 561
第一节 性状 561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61
第三节 栽培法 562
第四部 花菜类 564
第一章 花椰菜 565
第一节 性状 565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65
第三节 品种 566
第四节 风土及前后作物 567
第五节 种子 567
第六节 播种期 568
第七节 整地及栽植 568
第八节 肥料 568
第九节 管理 569
第十节 收获 569
第二章 木立花椰菜 570
第一节 性状 570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70
第三节 品种 571
第四节 风土 572
第五节 种子及播种期 572
第六节 苗养成法 572
第七节 整地及栽植 572
第八节 肥料及管理 572
第九节 收获 573
第三章 朝鲜蓟 574
第一节 性状 574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74
第三节 品种 575
第四节 栽培法 575
第四章 金针菜 577
第一节 性状 577
第二节 来历有用途 577
第三节 近缘之种类 578
第四节 风土 578
第五节 栽培法 579
第六节 干金针菜制造法 579
第五部 果菜类 580
第一 蓏果类 580
第一章 胡瓜 582
第一节 性状 58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583
第三节 品种 584
第四节 风土 588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588
第六节 种子 589
第七节 播种期 589
第八节 直播法及苗床育苗法 590
第九节 苗之栽植 590
第十节 肥料 591
第十一节 管理 592
第十二节 病虫害 593
第十三节 收获 595
第十四节 主要制造法 596
第二章 南瓜 599
第一节 性状 599
第二节 用途 600
第三节 种类及品种 600
第四节 风土 609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609
第六节 种子 609
第七节 播种期 610
第八节 直播法及育苗成法 610
第九节 苗之栽植 611
第十节 肥料 611
第十一节 管理 612
第十二节 收获 613
第十三节 主要烹调法 613
第三章 冬瓜 615
第一节 性状 615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616
第三节 品种 616
第四节 风土 617
第五节 前后作物及种子 617
第六节 播种期及育苗法 617
第七节 苗之栽植 618
第八节 肥料及管理 618
第九节 收获 618
第十节 主要制造法 619
第四章 扁蒲 620
第一节 性状 620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621
第三节 品种 621
第四节 风土 623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623
第六节 种子 623
第七节 播种期 624
第八节 整地 624
第九节 直播法 624
第十节 育苗及栽植 625
第十一节 肥料 625
第十二节 管理 626
第十三节 收获 627
第十四节 主要制造及烹调法 627
第五章 西瓜 629
第一节 性状 629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630
第三节 品种 630
第四节 风土 633
第五节 前后作物 633
第六节 种子及播种期 633
第七节 床播育苗法 634
第八节 整地 634
第九节 直播法 634
第十节 肥料 635
第十一节 管理 636
第十二节 病虫害 638
第十三节 收获 638
第十四节 主要制造法 639
第六章 甜瓜 654
第一节 性状 654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655
第三节 品种 655
第四节 风土 662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662
第六节 种子及播种期 662
第七节 苗床育苗法 663
第八节 整地及直播法 663
第九节 肥料 663
第十节 管理 663
第十一节 收获 664
附山东益都甜瓜调查报告 664
第七章 越瓜 671
第一节 性状 671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671
第三节 品种 671
第四节 风土 673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673
第六节 种子 673
第七节 播种期 674
第八节 整地及播种 674
第九节 肥料 674
第十节 管理 675
第十一节 收获 675
第十二节 主要制造法 676
第八章 丝瓜 678
第一节 性状 678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678
第三节 品种 679
第四节 风土及前后作物 679
第五节 种子及播种期 679
第六节 整地及直播法 680
第七节 床播法 680
第八节 肥料 680
第九节 管理 681
第十节 收获 682
第十一节 丝瓜络制法 682
第九章 苦瓜 683
第一节 性状 683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683
第三节 品种 684
第四节 栽培法 684
第十章 菜肴梨 685
第一节 来历及用途 685
第二节 用途 686
第三节 栽培法 686
第二 茄果类 687
第十一章 茄子 689
第一节 性状 689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690
第三节 分类法 690
第四节 品种 691
第五节 风土 693
第六节 前后之作物 693
第七节 种子 693
第八节 播种期 694
第九节 养苗法 694
第十节 苗之栽植 695
第十一节 肥料 696
第十二节 管理 696
第十三节 病虫害 697
第十四节 收获 699
第十五节 主要制造法 700
第十二章 番茄 701
第一节 性状 701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02
第三节 品种 702
第四节 风土 706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706
第六节 种子 706
第七节 播种期 707
第八节 育苗法 707
第九节 苗之栽植 707
第十节 肥料 708
第十一节 管理 708
第十二节 病虫害 710
第十三节 收获 710
第十四节 主要制造法 711
第十三章 辣椒 713
第一节 性状 713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14
第三节 品种 714
第四节 风土 715
第五节 前后作物 716
第六节 种子 716
第七节 育苗及栽植 716
第八节 肥料及管理 716
第九节 收获 717
第三节 荚果类 717
第十四章 菜豆 718
第一节 性状 718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19
第三节 分类法 719
第四节 品种 720
第五节 风土 724
第六节 前后作物 724
第七节 种子 724
第八节 播种期 725
第九节 床播法 725
第十节 整地及直播法 726
第十一节 肥料 726
第十二节 管理 726
第十三节 病虫害 726
第十四节 收获 728
第十五章 豇豆 729
第一节 性状 729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30
第三节 品种 730
第四节 栽培法 731
第十六章 鹊豆 732
第一节 性状 732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32
第三节 品种 733
第四节 栽培法 733
第十七章 豌豆 734
第一节 性状 734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35
第三节 分类 735
第四节 品种 736
第五节 风土 739
第六节 前后之作物 739
第七节 种子及播种期 739
第八节 整地及播种 740
第九节 肥料 740
第十节 管理 741
第十一节 病虫害 742
第十二节 收获 743
第十三节 罐头制造法 743
第十八章 蚕豆 745
第一节 性状 745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46
第三节 品种 746
第四节 风土 747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747
第六节 种子及播种期 747
第七节 整地播种及施肥 748
第八节 管理 748
第九节 病虫害 748
第十节 收获 749
第十一节 主要调烹法 749
第十九章 落花生 751
第一节 性状 751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51
第三节 品种 752
第四节 风土 752
第五节 前后之作物 753
第六节 种子及播种期 753
第七节 整地及播种 753
第八节 肥料 754
第九节 管理及病虫害 754
第十节 收获 755
第二十章 枝豆 756
第一节 性状 756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56
第三节 品种 757
第四节 栽培法 758
第二十一章 红花菜豆 759
第一节 性状 759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59
第三节 品种 760
第四节 栽培法 760
第二十二章 莱豆 761
第一节 性状 761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61
第三节 品种 761
第四节 栽培法 762
第二十三章 刀豆 763
第一节 性状 763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63
第三节 品种 763
第四节 栽培法 764
第二十四章 黎豆 765
第一节 性状 765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65
第三节 栽培法 765
第二十五章 金麦豌 766
第一节 原产及性状 766
第二节 栽培法 767
第四 杂果类 767
第二十六章 草莓 768
第一节 性状 768
第二节 原产地及来历 769
第三节 各种类之性状 773
第四节 品种 774
第五节 风土 778
第六节 繁殖法 778
第七节 苗之载植 780
第八节 肥料 780
第九节 管理 781
第十节 病虫害 782
第十一节 收获 783
第十二节 主要制造及生食法 783
第二十七章 玉蜀黍 775
第一节 性状 775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86
第三节 品种 786
第四节 风土 787
第五节 种子 787
第六节 栽培法 788
第二十八章 黄秋葵 789
第一节 性状 789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90
第三节 品种 790
第四节 栽培法 790
第二十九章 角胡蔴 792
第一节 来历及性状 792
第二节 用途 793
第三节 栽培法 793
第三十章 向日葵 794
第一节 性状 794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94
第三节 栽培法 795
第三十一章 菱 796
第一节 性状 796
第二节 来历及用途 797
第三节 品种 797
第四节 栽培法 798
第六部 杂类 801
第一章 洋香蕈 802
第一节 来历及性状 802
第二节 品种 803
第三节 栽培时期 803
第四节 栽培室 803
第五节 蕈床 804
第六节 蕈床之酿熟材料 804
第七节 蕈床酿熟材料之酦酵法 805
第八节 蕈床框内廄肥之装踏法 807
第九节 蕈床之温度 808
第十节 繁殖及种蕈制造法 808
第十一节 下种 809
第十二节 覆土 809
第十三节 采收 809
第十四节 管理 811
第二章 豆芽菜 813
第一节 概说 813
第二节 种类 813
第三节 萌芽法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