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教育学泽柳政太郎PDF下载,近代翻译教育学研究著作

简介:

泽柳政太郎(1865-1927)是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以延长义务教育、批判应试教育、倡导“实际教育学”和创办成城小学著称。他的思想在民国时期通过《教育国际化之方案》的译文传入中国,促进了教育国际化讨论,体现了中日教育思想的交流。泽柳政太郎的遗产包括多部著作和全集,对日本及东亚教育史影响深远。

本书分上下卷,共4篇。第1篇概论,包括实际教育学成立的理由,教育的事实、目的,学校论,教师论等9章;第2篇知识技能的教育,包括教授的任务,论教授物品教科书、教授效果的阶段及其测定等5章;第3编德性之教育,包括训练总论、训练的方法、训练与教育者等5章;第4篇身体之发育,包括体育概论、体育的直接及间接方法等3章

截图:

实际教育学泽柳政太郎PDF下载,近代翻译教育学研究著作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概论 16
第一章 论从来教育学 16
第一节 从来教育学失诸空泛 16
第二节 从来教育学不切实用 21
第三节 从来教育学异说过多 26
第四节 重要教育问题从来教育学多未论及 28
第五节 由教育学之系统而言从来教育学可为序论 29
第六节 从来教育学祇能养成大体之思想 30
第二章 实际教育学成立之理由 32
第一节 教育事实为应研究之一大现象 32
第二节 现在教育事实成为一大系统 33
第三节 实际教育学始可称为科学 35
第四节 实际教育学可免从来教育学种种之失 36
第三章 教育之事实 38
第一节 论从前教育之界说 38
第二节 教育学之对象以学校教育为限 39
第三节 教育学之对象以学校教育中之普通教育为限 40
第四章 教育之目的 42
第一节 概论 42
第二节 小学校教育之目的 44
第三节 中学校教育之目的 50
第四节 高等女学校教育之目的 52
第五章 教育之限制 56
第一节 由遗传而生之限制 56
第二节 由身体而生之限制 57
第三节 家庭之限制 58
第四节 社会之限制 58
第五节 国家之限制 59
第六节 教育品学之限制 60
第七节 教育年限及教授日数教授时数所生之限制 60
第八节 被教育者年龄之限制 61
第九节 学级编制之限制 62
第十节 其余各项之限制 63
第六章 学校论 66
第一节 学校之性质 66
第二节 学校之种类 69
第三节 学校之设备 71
第四节 学校之规模 72
第五节 学校之阶级 74
第七章 学级论 76
第一节 学级之性质 76
第二节 学级组织及种类 77
第三节 学级之大 79
第八章 教师论 82
第一节 教师之资格 82
第二节 教师之任务 83
第三节 教师之养成 84
第九章 儿童及生徒论 88
第一节 小学儿童 88
第二节 中学生徒 91
第二篇 知识技能之教育 94
第十章 教授之任务 94
第一节 概论 94
第二节 实质之任务 95
第三节 形式之任务 99
第四节 论修身科 101
第五节 论国语科 104
第六节 论图书唱歌体操之科 106
第十一章 论教授材料之种类(即教科论) 108
第一节 小学校之教科 108
第二节 中学校之教科 110
第十二章 论教授材料之程度及分配 112
第一节 教科之程度 112
第二节 教科之分配 115
第三节 教授之中止(即放课与休假) 116
第十三章 论教授物品(以教科书为主) 120
第一节 泛论教授物品 120
第二节 教科书之性质 121
第三节 教科书之运用 125
第四节 教科书之编纂 126
第五节 教科书之变更 128
第六节 教授要目及教授细目 130
第十四章 教授效果之阶段及其测定 132
第一节 学期之性质 132
第二节 学年 133
第三节 平素之成绩考查 135
第四节 试验之性质 136
第五节 试验之种类 138
第六节 试验之方法 138
第七节 不正行为 140
第八节 何谓进级 141
第九节 何谓落第 142
第十节 何谓卒业 142
第十一节 关于教育效果之非难 144
第三篇 德性之教育 148
第十五章 训练总论 148
第一节 论从前之训育论 148
第二节 训练须从实际上研究 149
第三节 训练之限制 152
第十六章 训练之方法 153
第一节 赏罚 153
第二节 以教授为训练之方法 154
第三节 其余方法 160
第四节 寄宿舍 161
第十七章 训练之机会 164
第一节 训练之方法与训练之机会 164
第二节 仪式 164
第三节 放课时间 运动会及旅行 165
第四节 会合 166
第五节 偶发之机会 167
第六节 儿童生徒之交际 168
第七节 学校之生活 168
第十八章 训练与教育者 170
第一节 训练与校长 170
第二节 训练与教所 170
第三节 何谓示范 171
第十九章 训练效果之阶段 176
第一节 训练之效果有无阶段 176
第二节 人物之考定 176
第二节 卒业与训练 177
第四篇 身体之发育 180
第二十章 体育概论 180
第一节 养护论 180
第二节 体育目的之决定 181
第二十一章 体育之直接方法 184
第一节 体操 184
第二节 游戏及其他运动 184
第二十二章 体育之间接方法 186
第一节 生理卫生之知识 186
第二节 学校卫生 187
第三节 体格之检查 187
第四节 学科之轻重 188
第五节 寄宿舍之生涯 188
结论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