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郭银田PDF下载,陆游思想艺术研究

简介:

叙述陆游的家世、个性与思想,诗歌的时代背景、渊源与分期、形式与境界

截图:

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郭银田PDF下载,陆游思想艺术研究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放翁的家世 22
第一节 放翁的名字 22
第二节 放翁的生卒 23
第三节 放翁的籍贯 24
第四节 放翁的父亲 24
一 谱牒 25
二 祖先的性格与事迹 29
第五节 放翁的母亲 34
第六节 放翁的妻室 36
第七节 放翁的子孙 40
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 41
附 放翁年谱 40
第二章 放翁诗的时代背景 56
第一节 异族凭凌与朝廷昏惑 56
一、 异族凭凌 56
二、 朝廷昏惑 56
第二节 道佛思想的交融 57
第三章 放翁诗的渊源 58
第二节 放翁诗的分期 68
序曲——放翁剑南漂泊与东归后的萍踪 70
(一) 放翁的剑南漂泊 71
(二) 东归后的萍踪 100
一、 入蜀前的诗 120
二、 入蜀后的诗 126
三、 东归后的诗 133
四、 晚年幽居的诗 142
第四章 放翁的个性与思想 157
第一节 放翁的个性 157
一、 真挚 157
二、 鯁直 159
三、 仁爱 160
四、 贞洁 162
(一) 以香草自喻的 162
(二) 忤俗的 164
五、 疏狂 165
六、 矛盾 168
附 放翁的衣著 169
第二节 放翁的思想 171
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 171
序曲 171
一、 放翁平生最崇拜的人 172
(一) 文艺家 172
1. 屈原与宋玉 172
2. 稽康与阮赠籍 172
3. 陶潜 172
4. 杜甫 173
5. 张志和 173
(二) 哲人 173
1. 老子与庄子 173
2. 颜渊与伯夷 173
(三) 政治家 173
1. 管仲 173
2. 诸葛亮 174
二、 放翁最喜欢常读的是那类的书 174
(一) 文学 174
1. 楚辞 174
2. 陶诗 175
3. 杜诗 175
(二) 哲学 175
1. 周易 175
2. 老子与庄子 175
一、 放翁的民族思想 176
(一) 放翁的报负 177
(二) 放翁的平戎策 178
1. 放翁的游侠组织 178
2. 经略川陕 180
3. 学剑与尚武 181
(三) 主战 183
1. 痛斥主和派 183
2. 自己的主张 184
(四) 驱除金虏的思想 186
(一) 现实的驱虏思想 186
(二) 幻想的滅虏思想 188
1. 在精神超越的世界里滅虏 189
2. 在醉郑的世界里滅虏 191
3. 在梦的世界里滅虏 192
二、 放翁的社会思想 194
(一) 放翁的理想社会 194
(二) 智慧是罪恶的根源 195
(三) 替人民叫苦 198
1. 诉民瘼 198
2. 责酷吏 198
3. 伤灾 199
(四) 爱元元 199
三、 放翁的政治思想 199
(一) 放翁的政治理想 200
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 201
(二) 主息党争 202
(三) 贤人政治 202
(四) 通言路 203
四、 放翁的教育思想 204
(一) 文武合一的教育 204
(二) 义务教育 205
(三) 治学方法 205
五、 放翁的宇宙思想 207
(一) 宇宙的本体——自我的本心 207
(二) 两个宇宙 212
(三) 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过程 213
(四) 宇宙是一个规律的秩序的和谐系统 215
六、 放翁的人生思想 216
(一) 入世的人生体验 217
1. 伤时与犹国 217
2. 追求与幻灭 220
3. 游臣的忏悔 222
4. 悲春秋代序 223
5. 愤世与嫉俗 224
6. 羁旅与飘零 225
7. 雕情与思归 226
8. 戚旧与怀古 228
9. 寂寞与空虚 229
10. 怨谤与被〓 230
11. 衰老的感叹 231
(二) 出世的理想趣味 232
1. 大自然的静照的奇趣 233
(1) 山水的静照的奇趣 234
(2) 风物的静照的奇趣 235
(3) 有情物的静照的奇趣 237
2. 追慕神仙与想像长生 237
(1) 慕仙与长生 237
(2) 交游方外 239
(3) 苦修与苦炼 240
3. 寄托幽远与超尘遨游 242
(1) 神游 242
(2) 梦游 242
4. 老庄的自然主义 243
(1) 静虚的见素抱〓思想 244
(2) 高贵的自由意志 244
(3) 无留滞的齐物思想 244
(4) 旷怀的远生主义 245
5. 靖节先生的隐逸乐趣 245
(1) 视名利如浮云 246
(2) 心为形役的解脱 246
(3) 犹道不犹贫的精神 247
(4) 隐逸的极乐 249
6. 人生梦幻的肯定 250
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 251
7. 超越的精神 251
8. 恬淡与闲适 252
9. 孤傲的自足 254
第五章 放翁诗的形式与境界 255
第一节 放翁诗的形式 255
一、 章法与结构 255
(一) 上景下情 255
(二) 上情下景 257
(三) 情景交融 258
1. 景起情结 258
2. 情起景结 258
3. 情起情结 259
4. 景起景结 259
二、 句法铸炼 260
(一) 句法 260
一、 双句的互应 260
1. “似—如” 260
2. “正—反” 262
3. “巳—更” 262
4. “只—不” 262
5. “但—不” 262
6. “不—正” 263
7. “无—有” 263
8. “只—岂” 263
9. “岂—更” 263
10. “岂—郤” 263
11. “不—尚” 263
12. “但—何” 264
13. “未—且” 264
14. “正—未” 264
15. “不—且” 264
16. “不—巳” 264
17. “正—那” 264
18. “但—那” 264
19. “巳—但” 265
20. “巳—又” 265
21. “未—巳” 265
22. “未—先” 265
23. “自—不” 265
24. “此—间” 265
25. “岂—未” 265
二、 单句的构造 267
1. 倒装句法的妙用 268
2. 因果句法的巧铸 268
(二) 偶〓 269
1. 景对 269
2. 情势 270
3. 实对 270
4. 虚对 270
5. 典对 270
6. 诗书对 271
7. 色彩对 271
8. 声音对 272
9. 数对 272
10. 时间对 273
11. 空间对 273
12. 动作对 274
13. 玄理对 274
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 274
附 〓偶的另格 274
1. 隔句对 274
2. 当句对 275
(三) 比拟与寄托 275
三、 艺术上的雕琢与色调 276
(一) 雕琢的手腕 276
1. 誇饰法的妙莲 276
2. 动字的捶炼 276
3. 意境的雕琢 277
4. 景物的镂刻 278
5. 大自然秩序和谐的照摄 278
(二) 象征的色离——红绿对映 279
第二节 放翁诗的境界 281
一、 我役于物的诗境 281
二、 物役于我的诗境 281
1. 低层的物役于我的诗境 282
2. 高层的物役于我的诗境 282
三、 物我交流的诗境 283
四、 物我两忘的诗境 283
第六章 放翁论诗与论放翁诗 285
第一节 放翁论诗 285
一、 放翁的文学观 285
(一) 文学的永久价值观 286
附 雕虫小技的文学观 286
1. 文学是超功利的 287
2. 文学的威力等于造化 287
(二) 诗论 287
1. 复古的主张 287
2. 求异的作风 288
二、 诗的创作原理 288
(一) 压抑与补偿 288
(二) 天成 288
(三) 不平之鸣 288
三、 诗材的来源 289
(一) 情 289
1. 灵感 289
2. 清愁 289
3. 高情 289
(二) 大自然 290
(三) 音乐的宇宙 291
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 291
(四) 年光 291
四、 诗的创作 292
(一) 学诗的阶段 292
(二) 学时 292
1. 忌俗韻凡情 292
2. 诗与穷 293
3. 诗与才华 293
4. 诗与闲 293
5. 诗与地理 293
(1) 苦思 293
(2) 锻鍊 294
1. 锻诗 294
2. 苦吟 294
7. 诗的批评 294
8. 诗的顶峰 295
第二节 论放翁诗 295
一、 分论 295
(一) 古诗 295
(二) 律诗 296
(三) 绝句 297
二、 总论 297
(一) 超特的诗境 297
(二) 悠远的寄兴 298
(三) 命题的苦心 298
第七章 结论 301
一、 两种典型的美——壮美与优美 301
二、 两种典型的精神——狂与狷 302
三、 苦闷与超脱 304
四、 奔放与宁静 306
五、 想像与体会 307